深夜的动画工作室里,数位画师仍在为一帧角色表情的色彩渐变反复调整,隔壁的动画师则对着时间轴上的补间帧眉头紧锁 —— 这曾是动漫制作行业的日常。传统流程中,从关键帧绘制到逐帧上色,再到流畅补间的完成,每一步都依赖艺术家的手工操作,耗时且对专业度要求极高。而如今,一项来自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与腾讯 PCG 研究团队的技术突破,正悄然改写这一现状。
名为 ToonComposer 的生成式 AI 工具,正以 "化繁为简" 的思路重塑动画制作逻辑。其核心的 "生成后补间" 技术,像给动画创作装上了 "加速器":创作者只需提供一张勾勒角色动作的草图,再配上一帧确定风格的彩色图像,系统就能自动生成一段完整的卡通视频。这种 "少输入、多输出" 的模式,经测试可直接节省 70% 的人工时间,让画师们从机械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,专注于故事构思与角色塑造。

精准控制是 ToonComposer 的另一大亮点。在时间轴上,艺术家无需绘制密集的关键帧,仅用稀疏的几笔草图标记关键动作节点,系统就能理解运动轨迹,哪怕是角色转身、衣物飘动这类复杂动态,也能生成与手工制作质量相当的补间效果。更贴心的是区域控制功能:若想保留部分区域的创作自主权,用户可用画笔工具标记留白,系统会根据上下文智能填充,既尊重创作者的创意主导,又避免了无意义的重复绘制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项技术目前仍聚焦于学术探索。研究团队特别感谢了 B&T Studio 与古洞动画工作室的支持,使得《大鱼海棠》《喵先生》等经典作品的片段能用于技术验证;同时,视频基础模型 Wan 及开源工具的助力,也让 ToonComposer 的技术框架更趋完善。作为研究项目,其所有展示内容均服务于学术目的,暂不涉及商业应用。
从手绘逐帧到 AI 辅助生成,ToonComposer 的出现并非替代艺术家,而是用技术为创意 "减负"。当动画制作的时间成本大幅降低,或许未来,更多天马行空的故事能更快从纸面跃入屏幕,让动漫创作回归最本真的灵感与想象。
项目:https://lg-li.github.io/project/tooncomposer/